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海万象 > 上海舆情

上海一周:警惕野蛮方式完成的正义征服

2014-07-28 14:38:10 来源:  作者:
摘要:沸沸扬扬近两周,上海地铁“咸猪手”事件终于在七月的第二个星期,以受害女孩现身报案,“咸猪手”王某被行政拘留、被开除党籍、被解除公职告

314e251f95cad1c854360d1b7d3e6709c93d5179.jpg

喧闹舆论逾越了多少理性禁区?

沸沸扬扬近两周,上海地铁“咸猪手”事件终于在七月的第二个星期,以受害女孩现身报案,“咸猪手”王某被行政拘留、被开除党籍、被解除公职告一段落。这不 仅让沪上网友们斗志昂扬,构建一副“人人喊打”的舆论态势,也成了沪上新闻人近期的热门选题,展现一派“如享饕餮”的报道架势。群情激愤的网络舆论,用一 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完成了一场看似正义的征服。

根据人民网舆情分析报告《“人肉搜索”之后的锦江公关与警方失蹄》的监测显示,半数以上网友对这一事件结果表示“喜闻乐见”,看上去这又是大众麦克风时代 一场“庶民的胜利”。《东方早报》评论员李静蛰为之鼓舞:此次地铁性骚扰事件,几乎可以成为一个被骚扰女性的维权范本——只要够勇敢,你完全可以保护你自 己,你自己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行拘、双开的三项‘顶格’处罚,足以截断舆论进一步的问责”。在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后,当初打头阵的记者们纷纷退下,带着新闻敏感寻觅下一只猎物,几乎 是同时,反思事件瑕疵、质疑程序正义的媒体人开始走上硝烟渐散的舆论战场,抽丝剥茧,试图提炼出这场胜利的“战后圭臬”。

众所周知,“人肉搜索”是诱发上海地铁“咸猪手”事件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是网民键盘上最有力的武器,媒体评论围绕它的争议也最为集中。

《新民晚报》有评论警惕:由此产生的让“咸猪手”的“小动作”付出“大代价”的思想、“大众审判”“舆论审判”的做法,都可能与我们社会“公平”“法治” 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光明网则刊文呼吁《声讨“色狼咸猪手”不能逾越道德与法律》:对于这名男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骚扰他人的行为,可以进行道德谴责,可以进 行法律惩处,但不能动用“网络私刑”进行公共审判,尤其是不能把这种“网络私刑”强加于他家人的身上。“声讨违法违德现象,也应该在理性与法治的前提 下”。

在整个网络讨伐中,王某的“新上海人”身份也成为沪上网民揪住不放的“原罪”,在其被依法依规处理后,攻击这个身份属性几乎成了一部分网民的统一口径。至今,还有不少微博大号有意向上海市政府施压,叫嚣着剥夺王某的沪籍身份。

法律工作者陆云借力《南方都市报》,分析"咸猪手门"背后容易被舆论忽略的排外因素,提醒公众“或许比性骚扰本身更严重”的城市新老居民的族群冲突。

文章强调,一个简单的治安议题,却被裹挟在城市排外的闹剧中,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其中的人肉搜索明显有政府人员滥用职权的嫌疑,我们还能为这样的"正义" 叫好吗?中国的特大城市发展本身就积蓄着巨大的族群矛盾,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如果矛盾的一方能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对手的个人信息,从而实施"定点 打击",势必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冲突失控的风险。

“举起道德的旗帜,是否就能以公众的名义判人有罪、揭人隐私、株连无辜?”时评家李泓冰认为:网络是个神器,使呼唤了N年而不得的公众“知情权”,在技术 上得到无障碍通行的VIP待遇,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与开放进程。然而,它也正无孔不入地渗入公众的私人生活,如何从法律上界定这种“渗入”甚至 “侵入”的尺度,避免失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

一“伸手”成千古恨。王某的结局可谓身败名裂,政治前途和职业前途很可能就此终结。“只有依法严厉打击的样本存在,心中龌龊者方不敢蠢蠢欲动”。在警方认定其猥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其进行行政拘留后,也有内部人士诟病这样的处置是迎合舆论之举。

《浙江日报》发现,目前,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且无具体处罚细则,亦无对“性骚扰”的界定,无法定罪量刑,盲区甚多。此外,性侵犯案件还面临取证难、举证难等问题,法律武器的可操作性与威慑力亟须增强。

而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针对“性骚扰”的定性模糊和立法滞后。

[一周人物:郭敬明]

如何看待肄业生成“客座导师”?

作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2级影视工程系学生,郭敬明曾因辍学导致肄业离校,近日,他却被母校正式聘为“客座教授”。对一名肄业生颁授“客座导师”头 衔,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官方微博回复:“学校不授其学位是大学有规则,学院聘其为客座是大学有兼容,五四以来多有先例,环顾世界更不乏启示。”

“比尔·盖茨也没有读完大学, 仍被其母校授予杰出校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伟平以比尔·盖茨为例,认为郭敬明在剧本创作、文学创作和电影制作等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完全 有资格来做好导师的,完全能够胜任对学生的课外培养”。对这一说法,异见网友不占少数,网友“黄磊Jonathan”反对:商场上的成功归商场上的成功, 要说学术导师什么的,他作为一个还没完成学业的人的确还不够资格。上大没必要抱他大腿来博眼球。

巧合的是,郭敬明一年前就曾遭遇过“导师”风波。去年,浙江卫视的主打娱乐选秀节目《中国梦想秀》升级,考虑引进“梦想导师”制度,而首位“梦想导师”就 敲定青年导演、作家郭敬明加盟。该消息一出,很快有不少网友吐槽,“《小时代》的‘拜金’价值观和‘梦想秀’完全不配啊!”

回到这次“客座导师”风波,同样有《东南商报》质疑 :无论众人对其作品有着怎样的非议,郭敬明商业上的成功毋庸置疑,只是,他抄袭之事就这么视而不见了?“师者”的责任,现在就只剩下授业、解惑,不必顾及传道?

的确,郭敬明出道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但也要看到,在“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中,无论是小说销量还是电影票房,郭敬明所取得的成绩均有目共睹,有媒体以此认为郭敬明完全可当大学“客座导师”。

评论员赵周贤引用上海大学前校长钱伟长关于办学“拆除四堵墙”的说法(即拆除学校与社会之墙、拆除学科之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墙、拆除教与学之墙),称 “今天如果钱老泉下有知,我想他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的后辈们并没有囿于陈规陋习,而敢于特聘一个没拿到毕业证的人来当学生的导师”。

光明网博主“马得清”也认为,我们总是在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重要性,要用人之长,要想办法破除一切陈规和偏见,不唯学历不唯文凭,我们总是在说,大学只有包容,才能有容乃大。可是为啥到了实际用人的时候,却偏偏会生出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甚至还会强词夺理?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