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考古论坛

太清宫传奇——鹿邑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揭秘

2014-04-24 02:00:32 来源:  作者:
摘要:太清宫传奇——鹿邑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揭秘 字体:大 中 小作者:苏 湲发布时间:2005-04-11 子年深秋,淅淅沥沥的阴雨一连下了将近一个月,豫东广阔的大平原上,天水一色,到处一片混沌。人们被雨水困扰得心烦意乱,时刻企盼着天气的变化,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996年深秋,淅淅沥沥的阴雨一连下了将近一个月,豫东广阔的大平原上,天水一色,到处一片混沌。人们被雨水困扰得心烦意乱,时刻企盼着天气的变化,而有关天气以外的其他事情,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而正在这时,河南东部的鹿邑县悄然来了一位陌生的道士。他身背简单的行囊,手打一把黑色的雨伞,急促的雨水顺着伞沿滴滴答答地向下流,打湿了他的衣衫。只见他双眉紧蹙,行色匆匆,并没有为大雨所阻挠。他叫马炳文,是台湾道教协会会员。他千里迢迢从台湾来,是专程到老子故里瞻仰老子遗迹,祭拜老子的,这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此刻他心底勃发着激情,另外还掺杂着无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老子诞生地——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亳州市接壤。千百年来,这里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崇敬。马炳文只身来到老子太清宫,透过纷纷扬扬的雨雾,看到的是无尽的冷寂和破旧。触景生情,泪水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这是他盼望已久的行程,他无数次在心中憧憬着这一时刻,企盼着这一刻,然而此刻目之所及却是如此不尽如人意。由于岁月、战争和人为的摧残,现在已经无法真切地了解到老子太清宫一度曾经十分辉煌的那段历史了,人们只能靠史书的记载去体味当初的鼎盛和恢弘。然而尽管这里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太清宫镇却仍然引人入胜,它还是威严神圣的老子故里,怀古和崇拜的人们还是要前来凭吊和拜祭的。

如今的太清宫仅存一座太极殿和门前的两株古柏,虽说这大殿曾几度修葺过,但是仍掩盖不了它没落的趋势,难免给前来拜谒的人们带来一种大喜过望后的失落。据说这古柏是老子亲手栽种的,是八桧中的丹桧。据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颜志》(明代县志版本)云:‘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桧,曰纽桧……老子所植。’”桧者,桧柏也,是神道两旁靠近太极殿最前边的两株。如若记载属实的话,这些树已经有2 500多年的历史,而这其中有多少可信度,恐怕我们永远也难以找到答案。不过从它们苍老遒劲的枝叶间传递出的信息,完全可以证明它们是古老的,生命力是无限顽强的。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曾经看到过这所盛大的庙宇兴盛和衰落的全过程。

位于太极殿南<?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0的神道上有一井,名“望月井”。圆形井台以青砖垒砌,高出地面二尺有余,从外形看它与普通的旧式水井别无二致,然而,据说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夜,如若天朗风清,空中明月正巧可投影于井水中央,会构成“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奇异景观。这种现象,一年中只有一次。说明这井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它当初肯定包含有其他用意,同时也表明,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深厚造诣。

太极殿前至今留有铁柱一根,为唐时遗物,民间称其为“赶山鞭”。传说远古时期,在老子家乡濑乡沟前有一座大山,山顶隐没云间,人们站在山上太阳似乎就在脚下,因此人们叫它隐阳山。隐阳山北面因为长年不见太阳,所以终年积雪不化,阴冷异常。而山南朝阳的坡地则如同火山一般,烧灼得五谷不生。荒凉的隐阳山上杂草丛生,乱石嶙峋,时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其间,过往行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造福乡里,老子发誓要移去隐阳山,变苍山为良田。为此,老子采集矿石,烧炼七天七夜成了铁晶,又将铁晶千锤百炼,打造出一根银光闪闪的铁鞭。

尔后老子高举神鞭,向隐阳山猛抽三下,随着夺目的光辉和天塌地崩的剧烈震动,隐阳山刹那间迸为三段,并奇妙地飞转起来,同时天地都放射出万丈光芒。霎时,隐阳山的上部飞落到山东,化为东岳泰山;中部飞落到河南西部,成为后来的平顶山;而隐阳山的下部却沉没地下,只露出地面少许。顷刻间沧桑巨变,从此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由于老子赶山用力过猛,铁鞭被震断为两截,前段迸落在老君台,后段被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

民间的传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老子的热爱和敬仰,实际上,太清宫铁柱和老君台铁柱一样都是神圣的象征。老子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因此被称为“柱下史”,顾名思义,就是靠着明柱底下做记录的官,主要负责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后人在建老子庙时,往往在庙中立一铁柱,以示纪念。后来道教把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为了表示对老子的崇敬和虔诚,便把铁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间,作为行道时的座右铭。据县志载,铁柱“高八尺,围一尺八寸,为唐时旧物”。假如说太极殿门外的古柏不能确定年代的话,那么,这根铁柱经过考古工作者验证,确属唐时旧物。

马炳文眼前的太清宫镇一片死气沉沉,惟有无休无止的风雨发出的怒吼在耳旁大作。太清宫被层层杂错的民房所包围,地下污水横流,泥泞不堪。这一切,实在出乎马炳文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闻名遐迩的老子故里,今天竟然是如此萧条和衰败。他双手抚摸着这锈迹斑斑的铁柱,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这铁柱已经历了千百年风吹雨打的漫长岁月,它是历史的象征,它给了马炳文最真切的感受。

在无边的秋雨中,马炳文伫立在老子像前顶礼膜拜,激发出内心深处无限的感慨。马炳文虔诚地、长久地奉祀在老子像前,呼吸着地底下阴冷潮湿的泥土气息,心情无比沉重。全然一新的老子像坐落在大殿内,双目凝视着远方,目光是睿智和恬静的。他具有大智大勇,能够洞察凡尘的一切幽秘,他通晓万物,无所不知,他虽然保持着缄默,但是马炳文还是真切地听到了他的心声,他的教诲。马炳文暗自祷念,一定要为老子重新修建一座辉煌、庄严的庙宇,让老子的声名发扬光大、永垂不朽。

马炳文拜祭过老子,没有久留,随后回到与鹿邑搭界的涡阳县老家。回家途中,他的心中像塞着一团乱麻。在海外多年,他曾四处募捐,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回到大陆,回到老子的故乡,给老子修一座庙宇,让后世永远祭拜他。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老子庙竟然是如此地荒废,和他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样。他久久盘算着给老子修庙的事,心情急切而真诚,他要尽快实施他的计划。

回到家乡后,马炳文向亲友谈及他此行的目的,并告知自己想捐款修筑鹿邑老子庙宇的打算。当马炳文的亲友听说他已经到过鹿邑,并打算捐资重修太清宫时,大家都深感惊奇,他们告诉他,出涡阳县城北行4公里的古太清宫,才是老子的真正诞生地,为什么舍近求远,要投资外乡呢?这消息太突然了,使马炳文感到震惊,他将信将疑。这么多年来在海外,只知道老子故里在鹿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老子的同乡。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它使马炳文激动不已,为了证实这一说法,他立即到实地进行了考察。涡阳县文物部门出面接待了他,向他详细介绍了有关的文献资料。除了文献记载外,自1991年以来,安徽省文物部门先后对古太清宫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发现了一处宋代大型道观遗址和上千件的文物,并收集到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重建太清宫的碑记。

很久以来,涡阳县政府便计划在古太清宫原址上重新建造一所规模宏大的道观,以发扬光大老子精神,但是始终苦于经费不足而不能如愿以偿。马炳文的到来无疑是一次有利的契机,他把正在寻梦的人们带入了美妙的梦境。涡阳县政府出面接待了马炳文,并且盛情款待他,表示出极大的重视。

通过实地考察,马炳文逐渐相信了自己是老子同乡这一事实。真是太幸运了,马炳文暗暗庆幸。为了进一步证实“涡阳说”的真实性,马炳文随后查阅了《涡阳县志》,里面果然有明确记载。既然老子故里在自己的家乡,县政府又是如此重视,马炳文自然分外欣喜。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募捐来的3 000万元,先后捐给了涡阳县政府,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修建老子庙。

马炳文捐资修建老子庙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三乡五里,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涡阳县政府引资以后,又从县财政拨出一部分款项,在原太清宫旧址上征地16公顷,完全按宋制修建了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迎仙桥、两庑、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形成气势恢弘、巍峨壮观的天静宫建筑群体,并有东方第一道观之称。因史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所以新建的老君殿比曲阜孔府的大成殿还要高出10厘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成以后,安徽省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的游客前来考察和观光,一时间涡阳县境风光无限,于是有关老子故里的论争再起高潮。

  

<1> <2><3><4>  <5><6><7><8>  <9><10><11>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